你好!我是王啟樺 👋
上一期,我分享了如何利用「TAI學術閱讀法」 快速掌握論文核心,不知道你有沒有嘗試看看?
今天在「用Obsidian強化學術筆記力」中,我們要談一個高效累積論文素材的重要習慣:
一次搞懂學術寫作素材累積法!Obsidian卡片盒「三段落筆記」教學
很多人在寫論文時總覺得素材零散、筆記難以整理,甚至因為完美主義而遲遲無法開始記錄。但其實,學術產出的關鍵正是來自有效的筆記系統,以及持續地迭代與延伸。
今天介紹的「三段落卡片筆記法」,能透過Obsidian卡片盒(Zettelkasten)系統,系統化你的學術寫作流程,快速累積有價值的論文素材。
步驟一:建立明確的「工作節奏」
先設定清晰的工作單位,我習慣稱之為「Iteration(迭代)」。每一次迭代,都會要求自己產出三張明確的卡片筆記,形成穩定的寫作節奏。
步驟二:卡片筆記的三段落結構
每張卡片筆記都採用三段式寫作法:
第一段:描述這則筆記的核心主題或概念,提供研究背景與動機。
第二段:深入討論相關理論、方法或自己的想法,增加素材的深度。
第三段:總結這則筆記,指出後續研究方向或待解問題,為未來做延伸準備。
這樣結構化的方式,能幫助你在未來回顧時迅速掌握重點。
步驟三:Obsidian主題索引卡片
每次完成三張筆記後,記得建立一張主要的索引卡片。透過Obsidian的雙向連結功能,將新卡片串聯成主題索引,輕鬆回顧與延伸。
步驟四:定期回顧與延伸
建立每月或每季度的回顧習慣,透過索引卡片,重新整理、補充並進一步發展已有的筆記素材,這將形成一個豐富且持續成長的知識資料庫。
實用技巧小提醒:
使用標籤如「#雛形」、「#待進一步驗證」提醒未來回顧
定期透過Obsidian插件設置提醒,主動回顧過去的筆記
透過「#初稿」、「#進行中」、「#已完成」等標記清晰追蹤研究進度
從今天起,不再害怕筆記不成熟或零散,試著用「三段落筆記法」記下你每個寶貴的想法吧!
15分鐘到了,下期繼續聊!
P.S.1 如果你已經準備好在2025年,要用Obsidian建構自己可靠的學術閱讀系統,歡迎加入《馭文獻之鋒:Obsidian 與 四種良品筆記法引領高效研究》這本書,一起在臉書私人社群討論各種你在研究所路上遇到的問題!
P.S.2. 也歡迎加入我的Obsidian會員社群,每個月都會舉辦會員專屬的講座,詳細介紹我最新的學術研究與知識工作的工作流程,相信會對你的研究日常非常有幫助!
P.S.3. 目前我也將之前Obsidian會員社群曾經舉辦過的講座整理到這個頁面,裡面有各種學術工作的實務與技巧,歡迎正在做研究的碩博士生參考。
P.S.4. 另外,用Obsidian強化學術筆記力也上線啦!如果你對我的學術工作日常有興趣,想觀看我平常如何用Obsidian做各種學術筆記,歡迎訂閱!
P.S.5. 對於「紅、藍、黃、橘」四種良品的定義,可以參考我上一次的免費公開講座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