你好!我是王啟樺 👋
上一期,我們討論了如何結合 The Progress Principle 與 Obsidian 筆記系統,設計可視化的微小推進,打造穩定、柔韌且有情緒支撐的學術寫作習慣。
今天在「用 Obsidian 強化學術筆記力」中,我們要談的不是新插件、新技巧,而是一個研究者在卡關時,最需要的一種覺察力——去看、去靠近真正的系統現場(go and see the work)。
當事情「出問題」時,其實是系統在發聲
這段話來自一本我很喜歡的管理書中的觀察,它說:當事情停滯、失效、甚至崩潰時,那往往才是我們真正「看到系統」的機會。
你可能會以為系統早就建立好了:
我的筆記流程很清楚啊;
我的閱讀節奏沒問題啊;
我的寫作架構也都列好了啊。
但突然之間——
文獻讀不進去;
筆記越整理越混亂;
草稿寫了三頁,卻發現無法連成一段論證。
這時候你感受到的,不是你「不夠自律」,也不只是你「最近比較累」——
而是你以為自己理解的筆記系統,其實並沒有你想像中那麼完整。
學術寫作卡關,是系統叫你「重新認識它」
這句話我特別想畫重點:
「When unexpected problems arise in our organizations, it often reveals that we didn’t know as much about our “system” as we thought we did.」
翻成我們自己的語境是:
「當學術寫作卡住時,很可能是在提醒我們:我們以為的筆記流程,其實還有漏洞、盲點,甚至是錯誤的假設。」
也許你從來沒意識到:
你的黃色筆記其實沒有真正幫你分類,因為每則都塞了太多不同概念;
你的藍色筆記裡,大多數段落其實只是抄錄,沒有真正內化;
你的橘色筆記寫得很美,但從來沒有串到任何主控草稿中。
這些,都不會在「平順寫作期」中浮現,
它們只會在你卡住時,悄悄地出來跟你說:「嘿,我們其實還沒建好喔。」
你需要走回系統現場,看清它怎麼運作(或怎麼不運作)
這時候,最重要的行動不是「開一個新的空白草稿」或「重讀一篇文獻」,
而是——回去看你正在用的 Obsidian 筆記系統本身。
去檢查你的主控文檔,看看每一章是否真的有素材可以支撐?
去點開你的黃色筆記,看裡面是否真的幫助你聚合概念?
去翻翻你的橘色筆記,問自己:有哪一則,我其實可以馬上拉進草稿裡?
結語:卡住,反而是重新設計系統的好時機
「去現場看」這個概念,在管理學裡是一個很強的思維轉換。它提醒我們:
🟡 問題不是敵人,問題是訊號;
🟡 停滯不是失敗,停滯是系統的反問:「你真的懂我嗎?」
所以,下次你在 Obsidian 裡卡住,不妨先不要再加新筆記、不要急著切新章節。
而是,先靜下來——走回你自己的筆記系統現場,重新看看它的樣子。
啊,15分鐘到了,我們下一期繼續聊!
P.S.1. 歡迎追蹤我的Threads,每天都會分享對碩博士生有價值的內容。
P.S.2. 我的電子書《馭文獻之鋒:Obsidian 與 四種良品筆記法引領高效研究》再次開放購買啦!可以在這裡看試讀版,在這裡填表購買。另外目前每個月都有Workshop可以使用您想讀的Paper做示範 歡迎想要從0開始一起建構自己專屬的學術閱讀Obsidian Vault, 並學習製作一篇Paper的四色筆記的你參考看看!
P.S.3. 歡迎訂閱我的Youtube頻道「用Obsidian強化學術筆記力」!現在打算開始積極更新Youtube上的長片系列:思考實驗室!以下是最新一期的節目:
P.S.4 另外我最近也開了 Obsidian學術工作流的 discord群,歡迎加入討論問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