041|寫作不是靠蠻力,而是找到正確支點:你的筆記庫裡藏著 Leverage Point
學術寫作卡關時,別再死推巨石——用系統思考的方法,在 Obsidian 裡找出真正能撬動進展的筆記槓桿點
你好!我是王啟樺 👋
上一期我們聊到:「別再推巨石了,學術寫作與筆記卡住時,問題往往不是努力不夠,而是找錯了地方出力。」
今天,我們就進一步來談談:什麼是 Leverage Point(槓桿點)?又該怎麼動手操作它?
槓桿點不是「做更多」,而是「做對一件事」
在系統思考的語境裡,Leverage Point 指的是:花一點點力氣,卻能產生巨大改變的位置。
換句話說,在你可以做的一百件事裡,真正有意義的,可能只有那「一件」。
而這一件,就是值得你現在動手做的地方。
舉個例子:某家醫院在急診接收區卡關,流程混亂、病患等待時間過長。一開始他們嘗試增加人手、延長輪班時間,甚至重新整修空間——但效果有限。
直到他們發現:最大的瓶頸其實來自於他們用的是「批次處理」流程。也就是,等一批資料完整收齊才處理,導致中間等待時間被放大。
當他們把流程改成即時處理(moving away from batch processes),問題才開始真正鬆動。
這個改變,看似小,但效果驚人。它就是那個 Leverage Point。
你也需要這樣一個「槓桿支點」來移動你的論文巨石
如果你還記得物理課的槓桿原理:槓桿想要移動巨石,必須有一個支點(fulcrum),才能撐住整個結構。但更重要的是——還要有人在槓桿另一端真正出力,才能讓石頭開始動。
所以你會發現:
只找到支點,不出力 → 石頭不動。
只猛出力,沒找到支點 → 人先累死,石頭還是不動。
這個比喻在學術筆記與寫作上也成立。你的 Obsidian 筆記系統,不是光靠整理就會自動寫出論文;你還是得在正確的筆記上出一點力,才能真正推動研究前進。
那麼,在 Obsidian 裡的「槓桿點」長什麼樣?
1️⃣ 一則橘色筆記,裡面寫著你對某理論的直覺反駁,只差一個實驗設計就能變成文章主軸。
2️⃣ 一個黃色筆記,累積了好幾篇關於「多任務學習」的文獻觀點,條列清楚,比你自己重讀還快。
3️⃣ 一段藍色筆記,記錄了一組你忘記你記得的數據,正好可以幫你補上第二章的方法佐證。
這些筆記,也許你一開始沒注意到它們的重要性,但當你找出那個「可以產生最大改變的連結」時——整個寫作流程就開始流動了。
操作練習:試著找出你手上目前的 Leverage Point 是哪一個?
打開你最近正在寫的主控文檔。
檢查裡面還卡住的段落或章節。
問自己:「我在 Obsidian 裡,有沒有哪一則黃色或橘色筆記,一連上來,這段內容就活了?」
然後,把那則筆記拉進來,甚至直接用 [[ ]]
內文連結引用它。
開始出力,讓筆記變成動作,文章才會真正移動。
結語:槓桿點是支點,也是起點
Leverage Point 不是靈感,是結構中的關鍵。它不是要你更拼命,而是要你更聰明地選擇出力的地方。
今天,就從你手上的一則橘色筆記開始。
那也許就是你這週最值得啟動的寫作槓桿點。
啊,15分鐘到了,我們下一期繼續聊!
P.S.1. 歡迎追蹤我的Threads,每天都會分享對碩博士生有價值的內容。
P.S.2. Youtube頻道用Obsidian強化學術筆記力上線啦!如果你對我的學術工作日常有興趣,想觀看我平常如何用Obsidian做各種學術筆記,歡迎訂閱!
P.S.3 另外我最近也開了 Obsidian學術工作流的 discord群,歡迎加入討論問題!
P.S.4. 對於「紅、藍、黃、橘」四種良品的定義,可以參考我上一次的免費公開講座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