你好!我是王啟樺 👋
上一期,我們探索了如何結合 Zettelkasten 的自上而下規劃與自下而上補充,在 Obsidian 中實踐寫作框架與筆記素材的動態協作。
今天我們在「用 Obsidian 強化學術筆記力」中,要來聊聊一個關於努力與策略的迷思。
很多讀者在私訊中問我:「為什麼我已經做了那麼多筆記、讀了那麼多文獻,寫作還是卡住?」
有時候我們會以為問題出在我們不夠努力,於是想再更拼命、多讀幾篇、多寫幾頁。
但有沒有一種可能,其實不是你不夠用力,而是——你用錯了地方。
「更用力推巨石」不是解法
在系統理論中,有個我很喜歡的觀念叫做「Leverage Point(槓桿點)」,這個詞最早由系統思考大師 Donella Meadows 所提出。
意思是:在一個複雜系統中,你不需要也不可能改變一切,但你可以找到一個關鍵點,只要稍微推一下,就能讓整個系統產生變化。
如果你把學術寫作比喻成一顆大石頭,那麼重點不是「更用力去推那顆石頭」,
而是——找對那個槓桿點,一點點撬動,就能讓整個進程流動起來。
那學術寫作的槓桿點在哪裡?
其實,它可能就藏在你的 Obsidian 筆記庫裡。
試想這樣的情境:你準備寫一篇關於「多任務學習」的研究草稿。你已經做了很多準備,紅色筆記、藍色筆記、黃色筆記都很齊全,但內容就是無法順利展開。
這時候的策略不是再逼自己撐出 3000 字,而是打開 Obsidian,開始尋找那一則「橘色筆記」裡的火花:
某個你半年前寫下的假設:「中間獎勵如果加上分層結構,是否能改善協作問題?」
或者是某個你沒來得及展開的批判觀點:「目前文獻都強調共享權重的效益,但有誰討論過它可能造成的偏誤?」
這些筆記,就像是潛藏在系統裡的槓桿點。
從「再努力一點」轉向「選對筆記」
很多人以為,要解決學術寫作的卡關,就是要再多撐一下、再多念一點、再多寫幾頁。但其實,真正有效的行動,往往是:
✅ 找到那一段藍色筆記,它提供了你正需要的數據佐證;
✅ 找到那一頁黃色筆記,它整合了你跨文獻的概念網絡;
✅ 找到那一則橘色筆記,它點燃了你真正想說的觀點。
這些,都是能夠讓文章「動起來」的槓桿點。
所以,如果你今天在 Obsidian 裡面感到卡住,
別急著把自己塞進另一個番茄鐘裡猛敲鍵盤,
不妨打開你的筆記庫,問自己一個問題:
👉 我目前的這個研究、這篇文章,
有沒有一個小地方,只要我推一下,就能開始流動?
那個地方,就是你的 Leverage Point。
找到它,你就不再是死推巨石的人,而是用力剛剛好的設計者。
啊,15分鐘到了,我們下一期繼續聊!
P.S.1. 歡迎追蹤我的Threads,每天都會分享對碩博士生有價值的內容。
P.S.2. Youtube頻道用Obsidian強化學術筆記力上線啦!如果你對我的學術工作日常有興趣,想觀看我平常如何用Obsidian做各種學術筆記,歡迎訂閱!
P.S.3 另外我最近也開了 Obsidian學術工作流的 discord群,歡迎加入討論問題!
P.S.4. 對於「紅、藍、黃、橘」四種良品的定義,可以參考我上一次的免費公開講座: